波西米亞的自由之風至今仍然吹拂著布拉格,依靠逾百年的品牌積淀,斯柯達在歐洲的復興有著更多的理所應當,然布拉格奇跡現在正復制到中國市場。在增速放緩的整車市場,斯柯達同樣跑出了強勢的成績,這說明斯柯達靠的并不僅僅是一塊“百年老字號”招牌。
斯柯達中國總裁韓麥安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雖然受惠于大眾集團,但是自身品牌的傳承仍足令斯柯達有別于大眾;此外,斯柯達將會通過更多中國元素的植入與對外輸出來體現這一巨大市場的重要性。
復制“成功”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源于地緣因素而產生的制約一度為斯柯達的前行設置了不少路障。直到東歐解體,斯柯達加入大眾集團,復興之路就此起步。數據顯示,1991年大眾收購斯柯達后,斯柯達開始了其在全球市場的擴張——出口量占比從28%躍升至目前的93%。
2015年5月,斯柯達全球交付銷量為92,500輛,同比增長1.5%以上,創120年以來同期新高。中國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催生出了多個品牌的全球第一大單一國家市場,斯柯達也不例外——2014年,斯柯達在中國銷量達到28萬輛,同比增長24%,增速是整個汽車市場的兩倍。
然而,2014年乘用車的整體增速僅為9.89%,其中轎車的增速低至3.06%。在豪華車、SUV、MPV等細分市場撐起的車市中,斯柯達在役的6款車型中僅有一款為SUV車型,且占據銷量半壁江山的明銳價格也不過10多萬。
因此,斯柯達在中國的“疾馳”更顯樸素與實在。韓麥安告訴記者:“我們要把歐洲的成功在中國復制,我們要做到3點。除了一個強有力的伙伴以外,我們還需要優秀的產品,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
“捆綁”大眾的固有印象曾是中國市場的消費者對斯柯達的普遍印象。“廉價大眾”這一非官方定位對于一個擁有120年歷史的汽車品牌而言,無疑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強有力的伙伴和產品并不能保證成功,我們還需要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并且提供相應的服務。這就關系到品牌的發展”,韓麥安的話也突出了現階段斯柯達對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視程度。
老牌年輕化
作為世界上第3個開始生產汽車的品牌,斯柯達在歐洲市場是不缺少擁躉的。在世襲、傳承文化盛行的歐洲,人們普遍對“百年老字號”斯柯達抱有信任。情感訴求的滿足品牌定位是斯柯達在歐洲保持增長的一大原因。
而在中國,斯柯達只曾在體制內的進口汽車名單中極為少量的出現過。更多人對斯柯達的認識還是源于杭州大眾。因此坊間 “斯柯達應掀起獨立運動”的聲音還曾甚囂塵上。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斯柯達品牌對消費者進行腦補的迫切性。
但是品牌的發展之路怎能輕易為感性所驅動。韓麥安告訴記者,斯柯達非常榮幸成為大眾的一員,大眾可以給予斯柯達先進的技術,比如MQB平臺的應用——全新明銳正是基于此開發而來。
但同時,他也強調:“我們與大眾存在著具體的區別,設計上,我們具有歷史的傳承。比如垂直格柵的應用就延續了上世紀30年代第一代車型的設計理念,另外,相較于大眾車型,斯柯達車型的內部空間要更大一些。”
過去,斯柯達經銷商普遍存在著消費大眾品牌的現象。比如在區位因素上,斯柯達的經銷商也會與大眾品牌鄰近。
但是時過境遷,斯柯達正在品牌的塑造上脫離大眾。韓麥安表示,中國消費者同樣信賴具有歷史沉淀的品牌,因此斯柯達產品的性價比優于競爭車型。另外斯柯達更加照顧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另外,據韓麥安透露,針對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SUV車型的需求目前非常高漲,斯柯達正在開發Yeti的更新版以順應市場需求。
從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斯柯達的產品攻勢正在收到成效。更多的車型投放進一步增加了斯柯達品牌整體的銷量。雖然有聲音認為這是斯柯達主力車型出現“漸衰”的表現,但是如果考慮到斯柯達品牌年輕化,個性化的差異化定位,新車型銷量對原有車型銷量的分流顯然是符合品牌發展戰略的。
除了產品層面的布局,斯柯達在經銷商門店的構建上也在進行著創新,比如在全國500多個營銷服務網點推廣新標準展廳設計、展示全新的品牌形象,且目前完成率已經達到1/3。
由于大城市以及沿海城市的保有量已經很高,因此在網絡的拓新中,斯柯達已經將觸角伸及至了四、五線城市。韓麥安告訴記者,汽車市場的增速放緩是中國汽車市場趨于成熟的標志。本文來源:英才 記者:張延陶
在品牌經營過程中,成功品牌之所以區別于普通品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成功品牌擁有家喻戶曉的知名度,消費者能在第一時間回憶起品牌名稱。更重要的是,能夠突出品牌個性與價值,與消費者身份、品味相符。
(2022-04-15)包裝設計、飲料包裝
(2022-02-15)近日,石特策劃設計(StoneTech Branding & Design)與浙江易眾化工有限公司(Zhejiang Ezone Chemical Co., Ltd.)達成深度合作,成功為其設計并印制了全新的全英文貿易宣傳冊及系列產品Detailer/Detail Aid (DA)。這套專業物料將作為易眾化工開拓國際市場、展示企業實力與產品優勢的核心工具,助力其全球化戰略邁上新臺階。
(2025-08-19)